近年来,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团街人民法庭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农村矛盾纠纷特点,积极开展“板凳”调解、巡回审理、普法宣传,在群众家中、田间地头巧解矛盾纠纷,将平安和谐的法治“种子”深植于乡土间。

现场还原+情感唤醒,于细节处化解心结
在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中,团街法庭法官和调解员深入纠纷现场,采用“事实理清+情理融合”的策略,细致梳理土地界限、道路占地情况等关键细节,并阐释“远亲不如近邻里”的重要性,经过半小时的劝解,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源头化解+回访跟踪,于根源处防治未病
团街法庭积极推行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机制,通过一条“小板凳”精细化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庭注重在“拉家常”中平复矛盾,精准定位矛盾切入点和关键症结。
在处理一起拖欠项目工程款纠纷时,法庭调解员了解到涉事公司未能及时支付工资的根本原因和现实经营状况后,积极开展先行调解工作,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团结法庭还建立了“回访跟踪”制度,持续关注调解后的情况,确保矛盾纠纷不反弹、调解成效持久化,从纠纷排查、现场调解到事后回访,形成“发现—调解—巩固”的治理闭环,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深化。
扁平沟通+多元协同,于共治中传递温度
团街法庭创新“扁平化沟通”机制,将调解室和法官工作室延伸至室外,联动乡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村委会等各方资源,构建起“法理+人情”双管齐下的调解模式,将“解事”变为“暖心”。同时,通过个案经验的提炼与转化,将个案经验转变为类案调解的普遍共识。
场景亲民化、队伍本土化、流程闭环化的“板凳调解”,让借贷纠纷化解、赡养问题解决、法律宣讲等都在“小板凳”上有了着落,团街法庭的解纷经验和做法,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综合效能,既守住了依法办事底线,又传递出司法为民的温暖。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