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山区西苑街道综治中心紧扣“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五个规范化要求,在有限物理空间内破局创新,将综治中心与西苑司法所深度融合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同时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真正让“小中心”迸发“大治理”能量,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西苑动能。

深度融合:破解场地瓶颈,打造特色治理阵地
面对场地有限的现实条件,西苑街道摒弃“重建设、扩空间”的常规路径,而是独辟蹊径探索“综治+司法”一体化建设模式,实现了职能、力量与机制的深度融合。通过整合司法所法治资源与综治协调职能,实现司法专业力量与综治统筹能力的优势互补,既有效破解场地瓶颈,更为矛盾化解、风险防控、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核心工作注入双重动能,形成“场所集约、功能集成、力量集中”的基层治理前沿阵地,走出独具西苑特色的建设之路。
综治中心严格对标西山区“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建设要求,科学划分三大功能区域,且各区域通过机制串联形成完整闭环。登记受理区作为“民生第一窗口”,配备民情登记台账与事项告知单,实现群众诉求“七何”要素全记录,确保“来人有接待、诉求有回音”,是闭环流程的“起点站”;多元化解区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资源,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作为闭环流程的“终点站”,让群众“只进一扇门、矛盾就地解”;指挥调度区接入综治信息系统,联动多方力量,践行“2+3(1)+N”机制实体化要求,承担“中枢调度”角色,实现指令下达与问题处置的无缝衔接。
健全机制:构建闭环体系,推动纠纷实质化解
以“权责清晰、运行高效”为目标,制定形成十余项机制制度,构建起“登记受理、分析研判、分流交办、法律评析、多元化解、督查督办、评价回访”全流程管理闭环机制。建立首问责任制度,明确首位接待群众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无论诉求是否属于自身职责范围,均需全程负责引导、协调、督办,直至事项办结或规范移交,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真正让群众诉求“进门易、办事顺、有回应”。建立法律评析机制,针对重大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邀请街道法律顾问启动“法律评析”程序,通过查明事实、厘清法律关系、判明权责利,提出专业法律意见与法治路径,为矛盾化解提供坚实法理支撑。建立分流交办和跟踪督办机制,依托“两单三函”精准分流交办,对落实不力的启动督办乃至问责程序,定期开展“回头看”,杜绝“调而不履”问题,确保各项任务“分得准、办得实、督得紧”。

夯实根基:织密平安网格,打通治理“最后一米”
将综治中心建设与网格化管理深度绑定,构建“街道—社区—网格—微网格”四级联动体系,让“小中心”的治理触角延伸至辖区每个角落。科学划分18个四级网格、61个五级网格、174个综治微网格,实现楼栋、商铺、院落“无死角”覆盖;配备18名四级网格员、56名五级网格员、159名综治微网格员,让网格员化身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矛盾调解员,成为中心连接群众的“移动探头”。自8月份投入试运行以来,西苑街道综治中心凭借“融合建设、机制闭环、网格精细”的特色优势,已成功化解婚恋纠纷、婚姻家庭矛盾、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邻里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45件。以实际行动证明“小中心”完全能撬动“大治理”,充分彰显西苑基层治理的效能。
下一步,西山区西苑街道综治中心将持续优化“综治+司法”融合模式,进一步优化网格力量配置,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水平,致力将综治中心打造成回应民需的“第一窗口”、化解矛盾的“终点站”和维护平安的“坚强堡垒”。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