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化解是关乎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关键小事”,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富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县综治中心”)在“搭平台、建机制、聚合力”上持续发力、扎实推动、积极探索,用高品质的服务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矛盾纠纷化解的“速度”与“温度”。
搭好“一站式”平台,让问题能解决
过去,群众在遇到问题和纠纷时常犯愁:“该找哪个部门?”。如今,县综治中心聚焦化解矛盾纠纷的新形势、新问题、新需要,以群众办事顺畅为导向,统筹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信访部门人员常驻,住建、人社、卫健和妇联等矛盾高发领域行业部门轮驻,其他部门根据接访需求灵活派驻专业人员,进一步打通资源“壁垒”,打造集接待、调解、援助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前段时间,某小区住户王先生因楼上住户下水管道堵塞,影响到日常生活,于是找物业打听楼上住户的联系方式,却因对方信息登记不全未能如愿。无奈之下,王先生来到县综治中心求助。接访人员详细了解事情全貌,并在掌握得知“楼上住户可能是某县级有关部门职工”的关键信息后,当即联系了该县级有关部门核查,现场帮助王先生获取了楼上住户的联系方式。最终,在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和调解员的见证下,王先生与楼上住户取得联系并就维修事项达成一致,困扰王先生许久的难题得以有效解决。

建强闭环机制,让矛盾不拖延
为了让每一起纠纷都“有个说法”,县综治中心将规范化建设与“2+3(1)+N”机制有效结合,按照“统一登记、依法流转、闭环管理,让群众最多跑一地”的工作思路,健全登记受理、分析研判、法律评析、先行调解、督办交办等制度机制,制定《富民县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努力实现群众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今年6月,周先生等3人到县综治中心反映称当地某某公司在矿物运输过程中产生了粉尘等污染因素,导致他们种植的樱桃、杨梅等果树受损,双方早在2021年4月已签订了《补偿协议书》,但该公司在2025年5月起提出需要评估,否则拒绝赔偿。县综治中心登记受理后,第一时间进行分析研判,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任务单》形式将矛盾纠纷交由属地街道办理,明确要求街道安排农业、环保等部门展开调查,全面核实粉尘污染影响范围、果树受损程度等关键信息,并全流程动态跟踪,督促指导街道综治中心开展工作。属地街道综治中心在完成调查后立即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结合实际情况和原有协议约定,向双方阐明责任义务,经过多轮调解,该公司最终愿意按《补偿协议书》继续支付赔偿金,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凝聚多方力量,让解纷更专业
化解矛盾需要“身边人解身边事”更需要“专业人办专业事”,县综治中心构建“专职+专业+行业”调解矩阵,针对婚姻、家庭、邻里、劳动争议等矛盾纠纷易发频发形势,广泛吸纳专业律师、各政法单位法律专家、各行业领域法务人员等组建行业调解专家库,深度参与法律评析和调解工作,为复杂疑难纠纷提供专业指导,有效提升调解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2025年7月,沈甲因田埂问题到张乙家商量时,与张乙的儿媳王丙发生吵打,随之王丙联系了张乙的儿子张丁,张丁到现场得知王丙打伤母亲后,对王丙实施殴打,引发纠纷。县检察院启动检调对接程序后,县综治中心第一时间响应并发挥平台枢纽作用,迅速统筹县司法局派驻的特约人民调解员组织开展调解,通过针对性释法与情理疏导,帮助双方认清责任归属与法律后果,打消双方顾虑,最终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签订了一次性解决协议,纠纷得以圆满落幕。
今年以来,县综治中心已成功牵头各有关部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余起,从琐事咨询到纠纷调解,从现场沟通到实地调研,富民县综治中心始终坚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用高效、公正、暖心的服务,为老百姓搭起化解纠纷的“终点站”,建造传递和谐的“暖心桥”。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