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五华区莲华街道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社会基层治理工作方面连获佳绩。
面对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老旧小区、城市棚户区交织的复杂状况,街道全面整合资源,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为思路,通过“搭平台、优网格、聚合力、办实事”等一系列举措,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取得辖区连续6年无命案的平安成绩。
一案一策 “法理情”融合解纠纷
近日,莲华街道综治中心与莲华司法所紧密协作,依托“2+3(1)+N”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成功调处一起因未成年人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有效维护辖区和谐稳定。
事件发生在街道辖区某儿童乐园内,未成年人张某某用卫生间清洁剂向其他小朋友喷洒,导致朱某某、秦某某等3名儿童遭受不同程度灼伤。一周后,几位家长就后续赔偿问题与张某某监护人张父产生分歧,纠纷遂由街道移交至人民调解委员会。
接到案件后,莲华街道综治中心与莲华司法所迅速启动联动调处程序。10月13日,双方在街道综治中心共同组织现场调解。调解初期,张父情绪激动,与其他家长发生争执,使调解陷入僵局。面对复杂局面,联合调处团队双管齐下:司法所依法阐明监护人责任,综治中心以情说理引导换位思考。
经过数小时持续不懈地“法、理、情”交融疏导,张父态度转变并诚恳致歉,最终各方当事人达成一致调解协议:张父一次性赔偿朱某某3000元、秦某某2000元。对另一名需进一步观察评估的儿童,双方约定15天后根据医生意见再行协商。至此,这起纠纷得到阶段性妥善解决。

这是莲华街道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的一个生动缩影。街道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创设“一体化办公、协同化治理”工作模式,在中心内设登记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三个功能区域。服务区设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劳动仲裁、行政复议等受理窗口,办公区设信访接待、综合研判、多元调解、联席会议等办公室,同时还设有普法大讲堂、群防群治治安志愿者培训基地等开放式活动场所。
在日常工作中,综治中心对可以现场办结的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现场办结,无法现场办结的转至相关部门限期办理。对非街道事权范围内的上报区职能部门,并指定专人协助办理,实现“进一扇门、解百般忧”。
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综治中心共计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081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152件,实现“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工作目标,有效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统筹联动 群众满意方可结案
莲华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政法委员陆斌介绍,街道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矛盾纠纷调处质效和精准性,与公安、司法、信访、城管、民政等多个职能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党建引领联动、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的“五联”工作机制。
在党建引领下,街道不断凝聚多元解纷力量,整合街道平安法治办、司法所、社会事务办、辖区派出所等多部门合力,与昆明理工大学等驻辖区106家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签订共驻共建协议,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能力。同时,将专兼职调解员、春城治安志愿者、综治微网格员等队伍进行整合,并积极引入辖区律师事务所、行业自治组织、高校法学院等社会资源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截至目前,莲华街道已组建起一支796人的调解队伍。

“要第一时间知悉、化解老百姓身边的矛盾纠纷,就要织密服务网络,推动调解服务下沉。”陆斌介绍,在面上,街道构建起以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为枢纽、15个社区调委会为基础、11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为支撑的三级调解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法律与调解服务。在点上,街道大力开展矛盾纠纷调解个人品牌创建工程,目前已建成“付艳红”“袁媛”“孔琳”3个个人调解室,莲华派出所“梧桐树”调解室等品牌,今年以来,已成功调解疑难纠纷17件、重大矛盾纠纷3件、婚姻家庭矛盾纠纷5件。
同时,在街道综治中心配备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依托“12348云南法网”“云智调”系统、人民调解满意度回访评价小程序等,实现线上申请、线上受理、线上调解、线上答复、结果反馈、一网通办,群众可以通过手机,在家里实现“一掌通办”。向社会面公开人民调解员、法律援助人员信息,群众可“点单”“预约”挑选信任的人员进行调解。对已调解完毕的事项,通过电话、微信回访等方式,及时了解双方当事人对纠纷处理的满意度,特别是对转至相关部门或通过其他途径化解的事项,加大回访频次,对群众不满意的事项,进行督办整改,直至群众满意才结案,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用心用情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把“金钥匙”,作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枢,莲华街道综治中心的效能正持续显现。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与整合各方力量,莲华街道综治中心实现集排查、调解、处置于一体的全过程管理,真正实现“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