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明长安网
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频道
寻甸联合乡:网格员一线处置 解纠纷跨村联动

土地乃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地界争议若处置不当,极易升级为激烈冲突,甚至诱发暴力事件,成为农村基层稳定的 “不定时炸弹”。近日,寻甸县联合村委会与凹子村委会紧密协作,依托“网格 + 调解”工作机制,仅用短短数日便高效化解一起跨村组撂荒地开垦纠纷。通过网格员精准发现、快速介入、科学调解,成功避免矛盾升级,让原本剑拔弩张的村民握手言和,以基层治理的“速度与温度”守护了辖区和谐稳定。

640 (36)_副本.jpg

荒地起争执,矛盾暗藏冲突风险

纠纷焦点位于联合村委会小白龙组境内的一片土地。凹子村委会凹子一组村民杨某某,其土地承包合同中明确记载有4亩土地归属该区域,然而因多年无人耕种,土地逐渐撂荒。联合村委会小白龙组村民李某某见土地闲置,遂自行开垦耕种,悉心照料多年。

当杨某某提出收回土地时,双方分歧骤现:杨某某手持承包合同据理力争,强调“白纸黑字写着归属,这地我必须要回”;李某某则认为自己开垦荒地、辛勤耕种,让闲置土地“重获生机”,不愿轻易让出,直言“我没偷没抢,开荒种地凭什么要还”。随着争执次数增多,双方情绪愈发激动,言语冲突不断升级,邻里关系急剧恶化,若不及时干预,恐引发肢体冲突甚至更严重的暴力事件,给基层稳定埋下巨大隐患。

网格吹“哨”,前哨力量快速破局

联合村委会网格员在日常走访排查中,敏锐察觉到杨某某与李某某的土地纠纷及潜在冲突风险,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联合村委会,并启动“村组联动调解机制”,主动对接凹子村委会网格员,形成跨村调解合力。

两名网格员分工协作,一方面迅速查阅两地村委会的土地承包原始档案、台账,逐一核对信息,最终确认杨某某所持承包合同合法有效,明确土地的承包权归属;另一方面,立即组织双方当事人前往争议土地现场,开展实地勘验。面对杂草丛生、原有地界模糊不清的现状,网格员蹲守田间地头,对照合同附图,一寸土地一寸土地丈量核对,结合地形特征、周边参照物,耐心向双方解释土地确权依据,既不偏袒一方,也不回避矛盾,为后续调解筑牢事实基础。

协商定纷争,萌芽阶段化解矛盾

为彻底解开双方心结,避免矛盾反复,联合村委会与凹子村委会共同组织召开地头现场协商会,邀请双方当事人、各自村组的村民小组长参与,让矛盾“摆上台面”,用“说理” 代替“争吵”。

调解过程中,网格员始终秉持“公平公正、换位思考” 原则,先倾听双方诉求,引导他们冷静表达想法,再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相关规定,向两人普及法律知识,明确“承包权受法律保护,但开垦者的合理投入也应得到尊重”。经过网格员近3小时的耐心劝说、利弊分析,以及村民小组长的旁证调解,双方逐渐放下对立情绪。最终,杨某某认可李某某对土地的开垦投入,李某某也理解土地承包权的合法性,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明确划分土地交界线,杨某某收回核心承包地块,李某某可继续耕种部分边缘地块作为补偿。协议达成后,网格员现场协助标注界线,双方当场握手言和,这起可能升级为暴力事件的纠纷,在基层网格的介入下,于萌芽阶段彻底化解。

机制筑防线,小网格守护大稳定

此次纠纷的高效化解,并非偶然,而是联合乡长期推行 “网格 + 调解”工作法的成果体现。在联合乡,每个网格员都是基层治理的“移动前哨”,通过日常走访、微信群反馈等方式,实现矛盾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跨村(组)联动调解机制则打破行政区域壁垒,让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责任共担,避免因“属地管理”限制导致调解滞后;同时,乡党委、政府定期将典型纠纷案例纳入“村民普法课堂”,通过“身边事教身边人”,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从源头减少矛盾发生。

“基层矛盾无小事,尤其是土地纠纷,一旦拖延,很可能从‘口角之争’变成‘拳脚之祸’。” 联合村委会监委会主任赵昌文感慨道,“我们网格员就是要做‘第一道防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耐心化解矛盾,让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如今,那片曾经引发争议的撂荒地,在明确界线后重新焕发生机,不仅守护了村民的“粮袋子”,更守住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线”,成为联合乡以网格化治理筑牢基层平安屏障的生动缩影。

Copyright © 中共昆明市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 滇ICP备07000700号-1

  地址: 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5层 邮编:650500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 网络支持:0871-6396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