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禄劝法院转龙人民法庭紧紧围绕提升司法公信力、回应群众司法需求这一目标,坚持把案件评价回访作为延伸司法服务、检验司法质效的重要抓手,着力做好案件办理“后半篇文章”。通过“靶向式”沟通、“清单化”落实、“常态化”推进,推动评价回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公正。
突出重点对象,做到“回访有针对”
结合辖区地处偏远、人口分散的实际,转龙法庭建立“分层分类”回访清单,避免形式化、普遍化,确保回访精准有效。
一是聚焦民生案件。优先回访赡养费、抚养费、劳动报酬、邻里纠纷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既关注判决履行情况,又关心当事人生产生活。例如在一起赡养费纠纷回访中,法官在确认赡养费足额支付的同时,还主动联系村委会,帮助老人解决日常照料问题。
二是关注重点人群。对有信访倾向或审理中情绪较为激动的当事人,耐心倾听、逐一解释裁判依据,化解误解疑虑。今年以来已成功疏导3起潜在信访隐患。
三是服务市场主体。针对涉企合同纠纷案件,定向回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了解经营恢复情况,提供风险提示。例如在一起建材买卖合同纠纷回访中,法官为商户详细讲解合同签订注意事项,帮助其避免后续再陷同类纠纷。

创新方式方法,做到“沟通有温度”
考虑到辖区交通不便、部分群众信息化水平有限,转龙法庭探索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回访模式。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回访方式,快速了解案件履行情况,节省群众时间成本;通过干警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用方言与群众“拉家常”等线下回访,让法律服务更接地气。在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回访中,干警驱车近两小时前往争议地点,不仅核实土地边界落实情况,还现场解答了村民关于土地流转的疑问,实现了“回访一案、普法一片”。
同时,法庭坚持“三问三记”:问案件履行情况、问对法官工作的意见、问司法需求,并逐项记录,建立专案台账,做到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注重结果运用,做到“服务有提升”
转龙法庭将回访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晴雨表”,建立起“反馈—整改—再反馈”的闭环机制。
一是共性问题集中改。对群众普遍反映“判决书内容难理解”的问题,法庭推出“判后答疑”,在送达时向案涉人员答疑释义,用通俗语言帮助当事人理解裁判要点。
二是个性问题专人改。对当事人提出的具体问题,实行“专人负责制”,由承办法官牵头优化流程。例如,有群众反映“立案相关问题”,法庭积极做好审前功夫,积极组织双方当事人庭前沟通,将矛盾提前化解。
三是回访结果再总结。转龙法庭注重将零散的回访意见进行归纳提炼,形成系统化的总结分析,并将其纳入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定期汇总群众反馈,梳理案件审理、文书送达、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作为改进司法工作的方向,确保回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下一步,转龙法庭将进一步健全评价回访机制,把回访作为倾听民声、化解矛盾、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推动回访成果转化为司法服务提质的实际举措。通过更细致的沟通、更务实的整改、更优质的服务,让司法公正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为服务乡村振兴和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提供更加坚实的司法保障。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