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寻甸县联合乡平安法治办联合乡妇联、司法所、派出所、民政事务岗及村委会妇联主席、村级网格员调解员等多方力量,依托“2+3+N”工作机制,深入刺力树村杨某某家妥善化解一起极易引发“民转刑”的婚姻家庭纠纷,切实将六类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与命案防控工作落到实处,为维护辖区稳定和谐、建设平安联合夯实基层基础。

十八年离散生变数,家庭诉求陷对立
刺力树村村民杨某某的前夫因外出打工失踪长达18年,在其失踪5年后,杨某某通过登报公告等法定程序宣告前夫失联失踪,并依法办理离婚手续。此后,杨某某与东川区居民尚某某登记结婚,组建合法家庭并育有一子。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尚某某不仅将杨某某与前夫的两个孩子视如己出、抚养成人(现两个孩子均已结婚生子),还主动承担起赡养杨某某父母的责任,直至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其付出得到村委会及周边村民的一致认可。
2025年7月,杨某某失踪18年的前夫突然返回,且因精神失常导致智力水平仅相当于四五岁儿童。杨某某的两个孩子以“照顾生父”为由,要求杨某某与尚某某离婚并与前夫复婚。但杨某某与尚某某感情深厚,且深知尚某某多年来对家庭的付出与恩情,明确拒绝离婚。为避免家庭矛盾激化,尚某某暂时返回东川老家回避,纠纷陷入僵局,若不及时干预,极有可能引发冲突甚至“民转刑”案件。
多部门协同发力,“法理情”融合破局
组建专项专班,明确职责定方向。联合乡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牵头成立专项纠纷化解小组,整合乡平安法治办、妇联、司法所、派出所、民政事务岗及村级治理力量,明确各部门职责:司法所负责提供法律支持,解读婚姻家庭相关法律法规;妇联聚焦情感疏导与家庭关系调解;派出所做好现场安全保障与应急准备;村级网格员负责前期情况摸排与信息传递,形成“多部门联动、全流程覆盖”的化解格局。
“背对背”深沟通,摸清诉求减对立。化解小组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分批次与杨某某、其前夫、两个孩子及尚某某(远程沟通)深入交流。工作人员以“唠家常”为切入点,从日常生活、家庭过往等话题入手,逐步缓解当事人紧张对立情绪,引导其敞开心扉。期间,工作人员始终秉持耐心与同理心,详细倾听杨某某对现有婚姻的珍视、对尚某某的感激,以及孩子对生父的愧疚与照顾意愿,同时向尚某某说明调解进展,稳定其情绪,为后续沟通奠定基础。
“面对面”促协商,法理情结合寻共识。在充分掌握各方诉求后,化解小组组织杨某某、两个孩子及前夫(由孩子陪同)开展“面对面”协商。工作人员“讲法理”,明确杨某某与尚某某的婚姻合法有效,离婚需遵循自愿原则,任何人不得强制干涉;“论情理”,肯定尚某某对家庭的贡献,引导孩子理解母亲的情感选择,同时认可孩子照顾生父的孝心;“谋方案”,结合前夫的实际情况(精神失常、生活无法自理),与各方共同探讨照料方式,最终达成共识。
达成和解固成果,长效跟踪防反弹
多方达成和解,家庭关系回归平稳。经多轮调解,各方最终达成一致:杨某某无需与尚某某离婚,继续维持现有婚姻关系;杨某某的前夫由其大儿子负责日常照料,杨某某根据自身情况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与情感关怀;尚某某待家庭氛围平稳后返回联合乡,恢复正常家庭生活。
建立长效机制,跟踪监测防隐患。为巩固调解成果,联合乡依托“2+3+N”工作机制制定后续措施:成立1个专项跟踪小组,由乡平安法治办、派出所、村级网格员组成,负责后续动态监测;开展不少于3次的定期回访,重点了解前夫照料情况、家庭关系变化,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矛盾;发挥“N”方力量优势,民政事务岗协助对接前夫的医疗救助、低保等政策支持,妇联持续关注杨某某的家庭情感需求,确保纠纷彻底化解,不反弹。
此次婚姻家庭纠纷的成功化解,是联合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2+3+N”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机制的生动实践。下一步,联合乡将继续聚焦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易引发“民转刑”的矛盾纠纷,强化部门联动、优化调解方法、健全长效机制,切实将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联合、法治联合提供坚实保障。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