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明长安网
石林县长湖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乡村社会治理新样板

近年来,石林县公安局长湖派出所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本土化实践路径,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科技支撑,有效破解了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难题,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长湖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以“枫桥经验”为引领,通过“四个创新”,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机制创新:构建“三位一体”多元调解体系

长湖派出所立足少数民族聚居区特点,充分挖掘民间调解资源,创新推出“毕摩调解”模式,构建了“党政牵引、公安主导、群众参与”的多元调解体。

“毕摩调解”:发挥民间力量化解矛盾。针对辖区彝族群众“信人不信法”的传统观念,长湖派出所将各村德高望重的“毕摩”(彝族传统调解员)、老党员、族辈长老等220余名义务调解员纳入调解队伍,成立31支民间调解队。这些调解员不仅熟悉彝族文化、语言和村规民约,还具有较高的威望和群众基础,能够有效化解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8.jpg

“多元联调”:整合多方资源化解难题。针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长湖派出所联合乡镇综治专干、律师、社区干部等力量,开展联合调解。通过建立“1+N”联调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专业优势,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

“法治宣传”:提升群众法治意识。派出所深知,只有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为此,派出所创新推行“一村一法律服务员”“彝汉双语”宣传模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防控创新:织密“三防一体”治安防控网

针对辖区治安防控难点,长湖派出所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一体的立体化防控体系。

“网格化管理”:织密治安防控网络。将辖区31个自然村划分为2个“警务区”和31个“网盘”,每个警务区分别配备社区经验丰富的民警和彝族辅警,每个网盘配备一支群防群治队伍,组织开展治安巡逻防控,及时收集重要案事件线索信息。通过“网格化管理”,民警能够及时掌握本网盘的治安动态、重点人员情况和安全隐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处置快”。

4.jpg

“科技赋能”:提升防控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雪亮工程”建设,整合辖区116路社会视频监控与29路政府高清监控,构建起全时空、多层次的技防网络。通过视频监控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民警能够快速发现并处置各类案事件。今年以来,通过视频监控侦破案件2起,抓获嫌疑人2人。

“群防群治”:发动群众共建平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治安防控的积极性,组建了“红袖标”义务巡逻队,发动群众参与治安巡查、看楼护院、联户联防等工作。通过“警民联动”,辖区治安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服务创新:打造“三零”服务新模式

长湖派出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服务举措,努力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警民互助零障碍、民生警务零推托”。

“彝汉双语”服务:消除沟通障碍。针对辖区彝族群众较多的实际,派出所在接处警岗位、户政窗口专门安排懂彝语的民辅警,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双语”服务,切实解决了沟通不畅问题,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24小时在线”服务:便利群众办事。推行户政窗口24小时在线预约、周末全天候服务等便民举措,切实解决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难题,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高效。

6.jpg

“上门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深入开展“问计于民大走访”,广泛听取辖区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与群众“零障碍”协作交流;定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访困难家庭,力所能及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治理创新:强化重点人员管理与帮教

针对辖区重点人员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长湖派出所采取“精准施策、分类帮扶”的办法。

“精准管控”:实现底数清、情况明。对在册前科人员、吸毒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逐人建档,定期走访了解其生产生活状况,做到动态掌握、及时干预。

1.jpg

“温情帮教”:助力回归社会。对吸毒人员开展风险评估和帮教工作,帮助其戒毒并回归正常生活;对精神障碍患者,协调监护人送医治疗,消除安全隐患。今年以来,送治精神障碍患者2人。

下一步,石林县长湖派出所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石林贡献公安力量。

Copyright © 中共昆明市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 滇ICP备07000700号-1

  地址: 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5层 邮编:650500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 网络支持:0871-6396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