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林彝族自治县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石林县法院始终坚守“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初心,将彝族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现代司法精神深度融合,以“彝乡法韵”为笔,在基层治理画卷上书写出法治惠民的生动篇章。

双语司法架起“连心桥”,让法律贴近群众之心
针对县域实际情况,石林县法院将“双语”服务贯穿司法全过程。选优精通彝汉的“双语法官”,组建专业双语法官队伍,充分发挥双语法官在贴近少数民族群众方面的语言优势,使纠纷得到有效及时化解。依托8个调解组织及2个彝汉双语调解室,特邀44名调解员,其中彝语、苗语双语调解员12名,借助其熟悉民族习俗的优势,参与纠纷调解。2025年以来,先行调解1779件,调解成功593件。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双语窗口”,打造“双语”服务矩阵。提供彝汉双语立案指引、文书送达、判后答疑服务。同时结合彝族“火把节”“密枝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推动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民族特色解纷机制,让纠纷解于村寨烟火中
石林人民法庭围绕“文旅文化+巡回审判+社会治理+绿色生态”的工作主线,发挥“高玛饶”调解室作用,以四个巡回审判点为依托,推动审判执行、民族团结、法治宣传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相结合,积极打造像石头作风硬的“石头法庭”。
板桥人民法庭根植古桥文化,践行“以法为尺,以情为桥”的情怀,通过为涉农案件当事人开通“绿色通道”、运用信息化手段与传统文化结合、开展“庭调对接、庭所协作、综治共建”模式、深入田间地头普法四项措施搭建起服务乡村振兴的“司法桥梁”。
圭山人民法庭扎根红色沃土,突出“红色党建﹢多元解纷﹢双语调解”模式,促进审判工作与特色司法服务有机结合,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石,唱响“红色法庭”品牌。

司法服务下沉村寨,让法徽在彝乡一线闪耀
石林县法院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基层,通过“靶向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围绕石林特色产业,以司法精准护航人参果、血桃、枇杷、苹果、三七等特色产业发展。及时有效办结涉人参果案件42件,诉前调解35件,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保障。坚持巡回流动办案,用脚步丈量司法为民初心。法官坚持纠纷就地化解、矛盾就地解决,利用“背包法庭”在田间地头、村里屋前开展巡回审判、纠纷化解等工作67次,开展司法服务72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党建引领强根基,让法治阳光照亮乡村角落
石林县法院以党建为引领,将支部建在法庭上,把党小组设在办案组,让党员干警成为传播法治文明的“火种”。党员法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纠纷就地化解原则,依托7个法官工作室,妥善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案件87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采取部门联调、司法确认等措施,有效化解涉农诉前纠纷264件。党员带头普法,法治副村长深入村(社区)宣传宣讲平安建设、民法典、非法集资、普法强基等重点内容53次,让法治阳光照进每个角落,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法润彝乡,情暖民心。石林县法院以民族特色司法实践为抓手,将法治精神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让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不仅有规范更接地气。在这片阿诗玛的故乡,“彝乡法韵”正化作滋润民心的春雨,为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社会和谐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力量。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