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腹地,宜良。
一条南盘江如碧色绸带纵贯全境,136万亩森林在层叠群山间铺展连绵绿意,在这里,每口呼吸都浸着草木清香。藏蓝的身影始终穿梭在宜良的山与水之间,他们以脚步为针,“绣”出生态安澜的底色;他们以警务为桥,让富民之路“生”出繁花。

巡山:以脚步“绣”林海,让绿意生“金”
狗街镇小哨社区的15333亩林地,是宜良生态版图里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彝汉杂居,8个自然村、400户人家世代与山林相伴。
因山林原始肌理保存完好,可用于耕作的土地稀少,枯枝落叶慢慢堆积成了野火隐患,“靠山吃山”的村民只能依赖玉米、土豆等作物维生,不仅收入微薄,粮食还时常不够吃。为了生计,有人偷偷砍树垦荒,山林被挖得像打了“补丁”,更有甚者为耕地烧毁森林,邻里间常为争夺垦荒地界从口角升级到挥锄头对峙,矛盾频频发生。
转机,从昆明市宜良县公安局的介入开始。

民警带着“既要护好山林,也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念头,细化巡山路线,确保“每片林子有警影”;在主要路口安装移动监控,构建“人防+技防”立体防护网;还与乡镇、村委会、林场建立起联动机制,确保一旦发现异常,护林员、村干部能与民警第一时间会合处置。“现在驻点联动,效率提了不止一倍。” 环食药侦大队民警杨恒深有感触。
对于涉林案件,民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就连村民争执的“拾菌边界”,也上门耐心厘清。从事环食药侦工作20年的老民警杨德宏,最懂山林与村民的羁绊。一次游客误入承包林地引发冲突,他的一句“山毁了明年谁都没菌采”,点醒剑拔弩张的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生态稳定后,宜良首创的“包山拾菌”模式成效斐然。如今的小哨,已是全省优质的干巴菌产地,2024年干巴菌产量达10吨、产值1300万元,全产业链带动拾菌群众户均增收20余万元。“民警基本天天都上山,白天防火、夜里巡查。这两年生态变好了,‘包山拾菌’让大家实实在在赚到了钱,保护山林也成了所有人的共识。”小哨社区副书记李兴文感慨道。
“‘包山拾菌’后,菌子的品质和产量越来越好。”小哨社区村民李大姐介绍,每到野生菌季,村民们都会来帮承包户管理山林,既能兼顾自家田地,每月还能拿到两三千元的“守菌工资”。“我们不仅要守着熟悉的菌窝,还要当好护林员排查隐患。”她笑着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分享喜悦:“去年分红拿了5000多块,今年菌季来了,我得把林子守得更仔细,争取多分点!”
守林:以坚韧“绣”屏障,让生灵安家园
2023年4月的一场雷击火灾,让环食药侦大队副大队长李鹏江至今难忘。山高林密处,他们踩着碎石坡排查近两个月,终于锁定起火源。“哪怕是天灾,也要查清楚才放心。” 被问及如此大费周章是否值得,李鹏江回答得很认真:“火灾、乱砍滥伐就像插在山林上的‘刀子’,既伤生态,更断民生。我们保护的就是这片山这片林,每一棵树、每一只鸟我们都很在乎。”

要让山林“活”过来,必先筑起坚实的“防护墙”。防火期内每天9点,民警便背起行囊进山。单警装备、兵工铲是“开路利器”,压缩饼干和雨衣应付山里的“变脸天”,蚊虫叮咬的红斑成了他们的“勋章”。“骄阳烤得脱皮,暴雨淋成落汤鸡是常事,回去我们还会比今天谁收到的‘红包’多。” 杨德宏扬起胳膊,黝黑皮肤上的淡红印记仍清晰可见。
山林间的守护不止于草木,还有灵动的生命。去年有村民报警称眼镜王蛇闯入家中。杨德宏和同事赶到时,蛇正盘在柴房角落。他们用捕蛇器精准夹住蛇头,将其放进专用铁笼。如今这样的“邂逅”每年有十几次,而救下国家级保护动物、护送受伤野生动物回归山林的事更是经常发生。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从容处置,他们已成为专业的“生命护送员”。

守护的细节里还藏着最动人的温度。曾因毁林开荒被处罚的村民老王与杨德宏结下“亲家”,发现异常会主动发消息提醒。从“对抗”到“并肩”,民警用坚守证明,护林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守护也得到了最有价值的回应。
护水:以清波“绣”两岸,让江景变前景
走下葱郁山林,南盘江奔涌而来。作为珠江水系上游,这片水域的清浊,不仅关乎沿岸生计,更牵系万千生灵。过去的南盘江却藏着诸多隐忧:农家乐的污水直排江面,塑料袋在芦苇丛里打着旋,偷渔者用电网捕鱼,被抓了还嘟囔:“不抓鱼,我们吃什么?”
“水脏了,不仅鱼活不成,人也没活路。”宜良县局从“小事”抓起,清晨的薄雾里,民警沿着江岸巡逻,提醒露营者清理垃圾,教育村民“污水不能直排”;深夜的江风中,他们打着手电蹲守,专盯偷偷下网的黑影。

对违规捕捞的“硬茬”,民警从不含糊,依法严肃处理,形成有效震慑。刚柔并济间,1000多只白鹭在莲花塘里定居,细鳞鱼重新游回浅滩,红嘴鸥越冬时会在江面盘旋……
更让人欣喜的是生态的“连锁反应”,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南盘江的露营灯越亮越多,民宿的生意也越来越火,曾因排污被处罚的农家乐整改后客满盈门,村民从“捕鱼卖钱”变成“护鱼迎客”,有的还加入志愿者队伍,成了保护生态的“新力量”。“江水甜了,日子也甜了。” 杨德宏望着岸边民宿的灯光,感慨万千。

共生:以警务“绣”纽带,让山水“生”繁花
“以前巡山护水是怕‘出事’,现在是盼山水‘生金’。”杨德宏的话里,道出了宜良的蜕变。这几年巡逻时遇到的“新鲜事”越来越多:结的“亲家”几乎遍及每个乡镇;群众看到受伤野生动物,会第一时间想到联系民警;甚至有村民报喜“今年来拾菌的游客翻倍,我家的干巴菌卖了个好价钱!”。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生态警务”与“旅游警务”的深度融合。环食药侦民警们不仅守护着山林江河的安全,还联动各派出所为旅游发展保驾护航。南盘江两岸,安全提示广播24小时循环播放;露营地里,救生圈、防溺水标语随处可见;林区入山口,智能监控会对可疑人员自动报警。“林长+警长”制的工作体系让每片山林都有了“双保险”,民警还经常走进农家乐、露营地、社区和村庄开展法治宣讲,把“生态保护”“安全旅游”的理念讲进群众心里。

这些主动靠前的服务,既守住了山水生态的底线,又规范了旅游市场的秩序,藏蓝身影不再只是“执法者”,更成了生态经济的“护航员”。
暮色四合,一天的巡逻接近尾声。山上传来采菌人归家的笑声,江边露营的游客围坐闲谈,村口小卖部的老板娘探出头喊:“警官,进来喝杯热茶?”
这杯热茶里,藏着宜良最生动的答案:当藏蓝身影与山水相融,当守护与民生相连,“绿水青山”便不再是表面的风景,更是村民账本上的数字,是农家乐飘出的香味,是老人脸上舒展的笑容,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鲜活注脚。
“警”绣山河处,正是“宜”路生花时。出发!目的地——宜良。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