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明长安网
从“矛盾终点站”到“平安前哨站”——五华区综治中心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本

在五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的调解庭院里,一场特殊的“法治茶话会”正在上演。社区网格员、物业代表和居民围坐一堂,就停车位改造方案各抒己见。不远处,全国人民调解专家李学刚用“三阶调解法”化解了邻里噪音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的笑声穿透玻璃窗。这个2025年6月26日正式投入运行的区级综治中心平台,正以“矛盾纠纷终点站”的姿态,重新定义群众解决烦心事的路径。

从“分散办理”到“协同共治”:重构基层治理体系

作为全省首批整合政法单位力量与职能部门力量、社会组织力量的综治中心,五华区构建起“1+6+10+N”服务体系。区级中心统筹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六大中心功能,设置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三大功能区,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等6个部门常驻力量,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处置”的运行模式。“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衙门口”,更像矛盾调解“超市”。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常驻、轮驻、入驻三种协同机制,实现20余个职能部门协同联动为群众提供服务。这种创新源于五华区委政法委的顶层设计。五华区委政法委主要领导带领干部职工通过“看现场、听民意、研对策”三步法则,最终选定兼具区位优势与辐射效能的民院路225号作为区级中心驻地。在建设过程中,组织干部职工先后赴玉溪、杭州等地考察,借鉴经验做法,结合五华实际,综合考量优化设计,确保综治中心建设“不走样”。

专业力量下沉:让法治阳光照进基层末梢

在莲花池畔的调解庭院,一场特殊的“法治茶话会”正在进行。社区网格员张大姐正引导居民代表就停车位改造方案展开讨论:“咱们先把问题摆出来,再商量解决办法。”这种“开放式调解”模式,让矛盾化解既有法治温度又有人文关怀。

调解员付老师对此深有感触:“过去调解纠纷像单打独斗,现在有法官提供法律支撑,有各种协会协助执行,连心理咨询师都参与情绪疏导。”在她的调解室里,“三阶调解法”已成金字招牌:先通过“隔离冷静期”缓解情绪,再运用“换位思考法”促进理解,最后明确责任划分。数据显示,中心运行以来已办理司法确认59件,调解协议自动履行率达87%。

从“终点站”到“守护者”:平安建设的新探索

综治中心的功能远不止于化解矛盾纠纷。通过助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心建立起“大数据+网格化”管理模式。在指挥调度区,电子屏实时显示网格员巡查发现上报的矛盾纠纷信息一目了然。“我们既是矛盾纠纷终点站,更是平安前哨站。”中心负责人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析说。

这种治理智慧正在向基层延伸。在丰宁街道虹山中路社区,居民通过“云上综治”小程序上报楼道杂物堆积问题,社区网格员10分钟内响应,街道综治中心联动城管30分钟到场处置。黑林铺街道则探索衔接“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数据显示,全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38%,群众安全感调查测评得分达96.7分。

从“只进一扇门”到“共筑同心圆”:昆明核心城区的生动注脚

在中心墙上的电子屏里,滚动着这样一组数据:运行一个月来,14个综合窗口接待群众680人次,调解成功240件,群众满意度94%;59件调解协议完成司法确认,自动履行率87%。

“以前总觉得‘衙门’难进,现在才发现,这里的工作人员比邻居还贴心。”在“法治茶话会”上,莲花池社区的王阿姨的话,道出了许多群众的心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五华区加班加点、全力以赴按时按质让综治中心从图纸变成群众身边的“解忧杂货铺”——这里有常驻部门的“马上办”,有轮驻单位的“精准帮”,有社会力量的“柔性调”,更有科技手段的“智能防”。

“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平安幸福共筑同心圆”——这句挂在中心墙上的标语,正在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正如区委政法委主要领导所说:“我们要让综治中心不仅是化解矛盾的‘终点站’,更要成为群众参与治理的‘加油站’、守护平安的‘前哨站’。”

如今,五华区的三级综治中心已全部“升级换代”。黑林铺街道的“网格吹哨”机制让矛盾化解在楼栋,丰宁街道的“开放式调解”让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普吉街道的“行业调解联盟”让物业、金融纠纷有了“专业解方”……这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治理细胞”,正共同编织出一张更密、更暖、更牢的平安网。

从“只进一扇门”到“共筑同心圆”,五华区的实践还在继续——因为这里的故事,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Copyright © 中共昆明市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 滇ICP备07000700号-1

  地址: 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5层 邮编:650500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 网络支持:0871-6396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