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什么地方?——拘留所。”
“你们是什么身份?——被拘留人。”
“来这里干什么?——接受教育。”
这是被拘留人入所时,昆明市拘留所管教民警高江成,每天都会重复的开场白,“三个什么”拉开“向善雕刻”的序幕。

昆明市拘留所,这所“特殊学校”里,每天都在展开一场场关于人性、法律与救赎的“雕刻”,24小时“黄金期”,趁“生”调解,趁“鲜”教育,三道防线解开“心锁”,“12334”工作格局织就了一张高效又充满温情的矛盾化解网。
24小时窗口期——调解趁“生”,教育趁“鲜”
“95%的人是第一次踏入这里。”高江成表示,陌生环境带来的强烈震撼,正是唤醒被拘留人法律敬畏的“黄金期”。
昆明市拘留所坚持“介入快、全面筛”的原则,在24小时内深入谈话从源头化解矛盾。

2023年冬天,沈某因冲动失手打伤学生被拘留,“我很害怕,也很冷。”她声音发颤,眼中满是迷茫与绝望,管教民警张勇梅立刻给她披上厚衣,“法律是严格的,也是公平的有困难我们尽力帮。”温暖的话语融化了沈某心中的坚冰。
2024年1月4日晚,沈某突发疾病,民警第一时间送医,成功挽回了她的生命,离所后,她在感谢信中写道:“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警察不仅是社会和谐安宁的守护者,更是医治人们灵魂的‘工程师’。”
矛盾化解的艺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把矛盾化解在拘室、拘区、拘所,是全面消除风险隐患的三道防线。”高江成介绍,大约80%的矛盾都可以化解在拘室,民警聚焦婚恋纠纷,邻里冲突等“六类纠纷”,用“十五见面、八必谈”精细筛查,“一人一策”“一人一档”工作法,精准破解问题。

若拘室内难化解,会被推到第二道防线“江成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工作室仍难啃下的“硬骨头”,则进入第三道防线“社会矛盾纠纷联调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拘留所“四所”联动,誓要把矛盾解决在拘留所内。

2024年4月15日,李某因140余万元搬迁补偿款被拖欠,便把贴满白花的车停在学校门口,还随身带着骨灰盒和菜刀,扰乱社会秩序,因此被拘留,“我要回自己的钱,有错吗?”民警发现李某法律意识薄弱、思想极端,便用“拉家常”的方式普法,软化他的态度,并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调解,最终以责任单位承诺分批次付款,成功化解此次矛盾。
体系的力量——“12334”工作格局的支撑
“12334”工作格局,对内打通了拘室、拘区、拘所三个环节的壁垒,对外则通过“2+3(1)+N”工作机制,联动派出所、司法所、民政、卫健等基层力量,编织了一张覆盖内外的矛盾化解网。

唐某因盗窃,曾18次进入拘留所,管教民警杨文银没放弃他,反复和他“唠家常”,在了解他生活的困境后,昆明市拘留所通过多方协调,解决了他的生活之忧。
数据背后的意义——“雕刻者”的使命与初心
2024年以来,昆明市拘留所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300余起,实现了转化矫正率、矛盾化解率社会满意率“三高”,被拘留人再次违法率“一低”的好成绩,并获评“全国标兵拘留所”。此外,连续24年安全“零事故”;连续15年获评“全国一级拘留所”,获评“全国法治文明监所建设成效突出单位”......

昆明市拘留所“向善雕刻”的故事永不落幕。铁门开启,又将有新的面孔,带着迷茫或戾气,踏入新的“向善之路”,等待着“雕刻师”们细细雕琢。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