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明长安网
【“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山乡司法的“转龙新章”

禄劝县人民法院转龙法庭地处乌蒙山区,这里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也无霓虹闪烁的高楼林立,这里有的,是四个乡镇的人民群众和一群心系百姓、奔走山间的法院干警。转龙法庭辖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但民风淳朴、民情和谐,境内还拥有闻名遐迩的轿子雪山旅游风景区,具有独特的地域和人文特点。在这片土地上,群众依山而居、傍水而息,而法庭干警们则以心为灯、以行践诺,始终秉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和使命,以一腔热忱践行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的为民理念,用实际行动书写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1744700698118042140.jpg

山路弯弯连民心,定分止争守公正

“枫桥经验”的核心是什么?是“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在转龙法庭,这句话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干警们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实践。

转龙法庭辖转龙、九龙、乌蒙、雪山四个乡镇,地形复杂,村寨分散,最远的雪山乡到法庭有近百公里的山路,开车得绕着盘山公路转上好几个小时。可无论多远多难,干警们始终“在路上”。

去年冬天,雪山乡的村民老李和邻居老张因为一棵核桃树的所有权起了争执。眼看着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要动手,转龙法庭的毛庭长带着调解员老舒,顶着寒风赶到了现场。山里信号不好,手机导航都失灵了,两人凭着对地形的熟悉,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村里。

到了现场,毛庭长拉着老李、老张坐下来,泡上一壶热茶,一边聊家常一边听他们诉苦。原来,这棵核桃树是老李家祖上传下来的,可老张家盖房时不小心占了点地,两家就杠上了。

“你们看,这树结的核桃够你们两家分着吃了吧?何必为这点事伤了和气?”毛庭长笑着说了一句玩笑话,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不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解,两家终于达成协议:核桃树归老李,但每年核桃成熟时,老张家也能分一半。从此,村里多了一段“核桃树下的和解故事”,而转龙法庭的“枫桥”名声也传开了。

1744700978024094748.jpg

雪山脚下纾客忧,法暖人间护招牌

转龙法庭辖区有个响当当的名片——轿子雪山。每到旅游旺季,雪山脚下人潮涌动,游客与本地村民互动频繁,矛盾也易发易聚,游客和村民之间的小摩擦、旅游合同的扯皮,甚至还有因拍照引发的“地盘之争”,都成了法庭干警们的“日常考题”。

今年春节前夕,乌蒙乡一家民宿老板小赵找到法庭求助。原来,他和一名外地游客因为退房费用起了争执,游客投诉小赵多收了钱,小赵则觉得对方故意找茬,眼看就要闹上法庭。

干警小杨接到案子后,第一时间赶到民宿,一边安抚游客情绪,一边请小赵拿出账单核对。查来查去,发现是小赵的记账本出了问题,多算了一天的房费。小杨没急着批评谁,而是耐心地给双方讲道理:“游客来咱们轿子雪山是图个开心,小赵做生意也不容易,这事就当个误会,握个手和解了吧。”最终,小赵退了多收的钱,还送了游客一袋自家晒的干蘑菇,游客也撤回了投诉,还在网上给民宿点了赞。

1744701019365036841.jpg

这件小事看似不起眼,却正是转龙法庭践行“枫桥式”服务理念的缩影。干警们不仅要懂法律,还要会“换位思考”,用真心换真情,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雪山脚下,游客满意了,村民舒心了,法庭的口碑也更好了。

田间地头说法语,立体普法润乡情

“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是转龙法庭普法工作的目标。面对文化层次不一的山区群众,法庭创新普法方式,把法律知识从案卷里带到田间地头、火塘边和集市摊前,针对山区群众法律意识薄弱、纠纷预防难的特点,转龙法庭构建"三维立体"普法体系:

场景化普法:将"法律大讲堂"搬到农家庭院、火塘边、集市摊前,近两年开展"双语普法"(彝汉、苗汉)活动16场,覆盖群众5000人次。在一起相邻权纠纷调解后,干警当场以涉事围墙为鲜活教材,用方言讲解《民法典》物权编条款,围观村民直言"比电视里的法律节目还明白"。

精准化供给:建立"需求清单"机制,通过村组微信群收集普法意向。为了让普法更接地气,转龙法庭还利用赶集日,在集市上摆摊发传单,甚至连轿子雪山的旅游宣传册里,都夹上了法庭印制的“旅游纠纷小贴士”。群众们都说:“这法庭不光会打官司,还会讲故事,真亲切!”

长效化传播:法庭拟在辖区17个村委会设立"法治广播站",每周三固定播放以案说法节目;联合轿子雪山公司在景区导览图植入"扫码学法"功能,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旅游维权知识。"

从山路到“云端”,智慧司法跑出加速度

别看转龙法庭地处偏远,干警们可一点不“落后”。近年来,法庭紧跟“智慧法院”建设步伐,把“枫桥经验”搬上了“云端”,视频庭审、在线调解、微信预约、电子送达早已成为常态,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去年,九龙镇的村民老王和外地的供应商因为一笔货款打起了官司,路途遥远开庭不便。法庭干警通过“云上法庭”组织双方视频调解,老王坐在家里,供应商在千里之外,屏幕一开,问题就解决了,省时又省力。

不仅如此,转龙法庭还着手建立“矛盾纠纷信息库”,把辖区内的常见纠纷类型、调解案例都录入系统。哪村容易因为土地吵架,哪家有矛盾纠纷,干警们一看数据就心里有数,提前介入,把矛盾扼杀在摇篮里。

1744701066751064451.jpg

民族文化润调解,“一家亲”化解千家事

转龙法庭辖区居住着彝族、苗族等多民族群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干警们深知,要做好“枫桥式”工作,不能光靠法律条文,还得融入乡土文化。于是,他们在调解中加入了民族风情:充分利用彝族的“火塘会”、苗族的“对歌调解”形成转龙法庭“共商议一家亲调解”模式,让群众在熟悉的场景里敞开心扉。

乌蒙乡有对兄弟因为遗产分配闹翻了脸,法庭调解时,干警小杨请来了村里的彝族长者,长者讲起了彝族的家训:“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两兄弟听着听着就红了眼眶,最后握手言和,还一起敬了长者一杯酒。这场“共商议一家亲调解”不仅解决了纠纷,还成了村里传颂的佳话。

山路弯弯,初心不改;雪山巍巍,司法为民。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转龙法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辖区面积大、人口分散、交通不便,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但干警们不怕苦、不怕累,他们相信,只要心里装着群众,脚下有路可走,就能让“枫桥经验”在这片山乡落地生根。

Copyright © 中共昆明市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 滇ICP备07000700号-1

  地址: 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5层 邮编:650500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 网络支持:0871-6396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