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禄劝公安坚持高压严打,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管,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基本灭绝,但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禁毒工作发展不平衡、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零星化”、种植人员“高龄化”等困境。
如何以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中老年农民为重点,兼顾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形成重点宣传与预防宣传相结合的有利局面,成为禁毒民警着重考虑的问题。
把讲堂搬到村民院子里去
小小的院子里,禁毒宣传员唐小涵正在为村民介绍罂粟的危害,她以身边真实的案例为依据,向村民们科普罂粟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没有帮助,还会使病人染上毒瘾,而私自种植罂粟会触犯法律,最终受到严惩。宣传员讲得用心,村民听得认真。

大山深处,乡村群众通常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缺少学习了解法律常识的能力与渠道,种植的毒品原植物多为罂粟,他们认为罂粟能够治疗腹泻、咳嗽等疾病,对种植罂粟危害性认识不足,进而导致非法种植行为的高发频发。
“过去的宣传手段缺乏创新,宣传只停留在县城层面,没有把乡村群众纳入宣传范围,我们根据翠华镇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和小孩留守的基本镇情,把以往的禁毒讲堂‘搬进’村子和群众家的院里,去到老百姓的家里科普,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
说话的人是禁毒大队辅警李斌,他也是此次进村宣传的宣传员。以前,禁毒宣传局限于涉毒的后果、法律的惩处,乡村群众对禁毒宣传大多只是被动接受,宣传的社会效果不理想。对此,禄劝公安禁毒大队积极开展调研考察,找准宣传重心,去到边远乡村群众身边,把禁毒知识带给他们。
别样的“沉浸式”禁毒宣传
和以往的禁毒宣传不同,没有横幅,没有枯燥无味的讲话,禁毒宣传员们走村入户,手提毒品样品展示小箱子,让村民近距离看,上手摸,用身边的案例展开科普,告诫村民不因好奇心随意尝试“新奇”物品,将禁毒宣传与群众的直观感受和体验一下子联系了起来。

在广大农村,由于家境原因,少数未成年人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有较大概率因为无知好奇、赶时髦或被引诱等原因落入新型毒品的深渊,这些新型毒品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并且贴上“潮”、“嗨”等标签,直接祸害到防范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群体。
宣传员手里的毒品样品展示箱里,不仅有海洛因、大麻等传统毒品,还有摇头丸、神仙水、笑气、邮票、恰特草、小树枝、跳跳糖等新型毒品,让村民大开眼界。随着时代变迁,毒品的“样貌”变得千奇百怪,以“咳嗽水”、“小糖丸”的样子降低年轻人的防备之心,村民纷纷表示,以前还不知道这些东西也是毒品,他们会告诉家中在外读书、务工的年轻孩子提高警惕,绝不能让毒品毁了大家的美好生活。
用足迹丈量“无毒苗寨”
宣传教育是禁种铲毒工作取得成果最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禄劝公安禁毒宣传也与时俱进,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领域的禁毒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禁毒宣传中,禄劝公安禁毒大队的宣传员们充分考虑农村的现实情况,在宣传对象和宣传手段上因地制宜,拿着样品攀高山、串村巷,把禁毒知识送到偏远的苗寨,把毒品危害,真正普及到群众中去。几份宣传手册,些许禁毒礼品,便在村组、田野间组成了一个简易的普法课堂,用不落下一家一户的方式,深入到群众中,开展巡回宣传。
禁毒宣传的脚步,踏遍辖区的山间沟壑,禁毒宣传播撒在海拔2362米的每一寸土地。一次远行,或许就能阻止一场犯罪;一次宣讲,或许就能挽救一个家庭,跋山涉水,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吹响号角,群众在哪里,禁毒宣传就延伸到哪里。
这是禄劝公安扎实开展“无毒乡村”守护行动的一个缩影。
禁毒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和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全民战争,事关民族兴衰和地方的长治久安,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禄劝公安着力打通乡村禁毒防治并举“最后一公里”,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时代答卷,全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公安力量,推动禁毒工作深刻融入乡村振兴大局。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