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理解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立足于预防、调解、法治、基层,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寻甸县倘甸镇延伸六类重点群体排查“触角”,变“群众来访”为“干部下访”,第一时间掌握真实的民声信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深入了解找症结
发挥前哨作用及时回应群众呼声,沉到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群众最真实的诉求。倘甸镇“2+3(1)+N”机制实体化运行指挥部指挥长既当指挥官,又当战斗员,携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分类别批次,先后到问题所在的村(社区)、站办所,深入实际对“三类事”“三类人”数据进行摸底。召开分析研判会,进村入户走访,听实话、摸实情,和群众敞开心扉“唠家常”,让群众不但敢聊,而且想聊愿聊,在静听细悟中记好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用心用情了解群众思想、生产、生活等具体情况,切实把群众所思所想、期待解决的结果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入落实寻答案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树立有解思维,带着问题聊、寻找突破口,把“解疙瘩”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在交流过程中,站在群众立场,同坐一条板凳把脉分析,对初判“有解纠纷”给出两种相对科学的选择,让群众根据自己的角度选择“最优解”;对初判“难解纠纷”,工作人员分两个组同矛盾双方进行交流,向矛盾双方问策,了解矛盾双方期待的解决结果,在周研判或月会商上进行商讨,探索解决办法,择机再向矛盾双方给出相对科学的解法,使办事效率、服务效能与群众的幸福生活“同频共振”。
情入关怀暖民心
坚持把见到当事人作为促进解决问题的有力抓手,在了解群众矛盾纠纷的基础上,有效发挥网格员“降压器”作用,在情感上给予关心关怀,围绕当事人诉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处置方案,极力争取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依法、依规、就地解决问题,用情用力引导群众转移精力走出“恶性循环”圈,把心思放在寻找致富出路上,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零距离”。

2024年以来,倘甸镇各村(社区)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全覆盖,“六类风险隐患”走访率达100%,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起。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