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明长安网
当前位置: 首页>作品欣赏
“五大关键字”解锁平安官渡建设的政法力量————2021年度昆明市政法优秀新闻作品三等奖

“8个街道成立‘党建联合体’,打造社会治理同心圆;6000路视频监控探头遍布城区每个角落,共同守护官渡区平安和谐稳定……”一系列数据深度诠释了平安官渡建设的速度与力度。10月15日,随着COP15第一阶段会议顺利闭幕,更让中外嘉宾在感受云南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亲眼见证了官渡主会场的平安建设质效。

平安建设的背后,离不开一股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忠诚敬业的官渡政法力量。近年来,昆明市官渡区政法系统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认真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聚集“五大关键字”,推出一系列创新务实举措,在基层治理、治安管控、矛盾纠纷化解、诉源治理、公益诉讼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用法治之笔绘出了平安官渡的美好愿景。

关键字:“治”“五大载体”赋能平安官渡建设

官渡区作为经济总量连续5年领跑全省、连续3年跻身中国百强区的“云岭第一区”,常住人口超160万,面临基层治理难、综治维稳压力大、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等困难。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对此,官渡区委政法委沉稳作答,反应迅速,狠抓“十四五”开局契机,坚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以官渡区委提出的推进创新社会治理“三项工程”为框架,抓实“党建引领、法治保障、网格管理、社会协同、科技支撑”五大载体,不断探索具有官渡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官渡,用实际行动交出平安官渡建设优秀“答卷”。

官渡区委政法委着力从“完善党委领导机制、加强机关内部建设、坚持从严管党治警”3方面入手,由官渡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出征,官渡区委政法委在试点工作中履行主体责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团结奋进、同向发力的运行机制,打造“层级推进”工作体系,推动把党的政治优势最大程度转化为治理效能,夯实政治引领基础,提升政法系统战斗力,打造政治过硬“排头兵”,成功点燃社会治理“主引擎”,为基层社会治理在开局之年高质量谋篇布局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官渡区委政法委狠抓“法治”这把“金钥匙”,激发内生动力,开启基层治理“平安门”;挖掘内在潜力,加紧政法领域改革;聚合法治助力,加强法学智囊作用三项重点,研究确定科学建设体系,明确88项改革措施,有效整合全区法学法律资源,在繁荣法学研究,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同时,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解开繁难复杂的基层治理方程式,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为推动平安官渡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法学智慧和法学力量。

为激活社会治理“微细胞”,官渡区委政法委以“强化网格员队伍建设、夯实网格化管理基础、打造‘网格+’服务模式”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网格员业务能力,全面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体化建设,促进网格工作向综合性职能拓展,把矛盾调处、公共服务等融入网格、落实到人,形成行业联盟、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撬动辖区企业、居民、党员等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治理,有效破解社区在服务居民和基层治理中“一方难撑”的局面。

为打造社会治理“同心圆”,官渡区委政法委整合各方资源,围绕多元化主体共治、多维化平台搭建、多样化治理方式,充分调动不同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力增强治理粘合度、群众参与度、服务精准度。目前,已在全区8个街道成立“党建联合体”,64个社区成立“大党委”,推动各领域650余家党组织融入区域化党建,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倾、服务延伸,进一步激发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活力。

为强化科技支撑,赋能社会治理“新智慧”,官渡区委政法委狠抓“探头赋能强监管、数字赋能提效率”两项工作,用科技支撑治安防控精准化、社会治理信息化,力求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目前,全区已100%完成904个“两区一村”建设任务,汇集全区1000余项数据资源,日交换数据50万条,实现与综治中心联网互调,构建起一体化运行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形成集成应用、服务联动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助力城市全周期、全时段、全要素管理。

关键字:“诉”“三步走”推进诉源治理精细实

“今年1月至9月,官渡区人民法院受理各类案件34765件,审执结案件21454件,结案率61.71%,收、结案数位居全市、全省基层法院第一位;员额法官人均受理案件669件,人均结案413件。”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案多人少、法官办案压力持续增大是该院急需破解的难题。

“推进诉源治理,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这是该院深入研究后找到的破题之匙。

今年以来,该院着眼“治标”妥善处理案件,积极推动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紧扣“三步”,稳步推进诉源治理精细实,着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推进诉源治理实质化,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抓前端治未病,为“无讼社区”提供司法保障。在原有的“一庭三所一处”工作模式基础上,该院在东华和曙光2个社区率先试点创建“无讼社区”,不增编、不建房,在原场所设置“一屏、一线、一终端”,联合街道、公证处等共同建立社区“微法庭”“法官工作室”,将司法资源前置基层,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融合互联网技术与基层网格治理,构建“法官+社区干部+多元调解组织”的诉源治理新格局,促使“纠纷化解+普法宣传”实现矛盾末端治已病和纠纷前端治未病,进一步减少矛盾纠纷形成案件进入法院,实现源头治理,切实为创建“无讼社区”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抓中端治既病,完善非诉与诉讼衔接机制。对已出现的纠纷,该院充分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效能,有效整合资源,不断扩充内涵,多方联动助力法治政府建设,以“法院+”理念,实现公证调解等“十三位一体”的联动解纷衔接机制,促进诉源治理精准施策。同时,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发挥非诉解纷替代优势,分流诉讼案件,节约优化司法资源配置,让司法治理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引进明信公证处参与司法辅助事务,逐步构建起公证参与法律文书送达等司法辅助体系,及时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问题症结,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局面。

抓末端治已病,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该院将司法确认等改革任务融入“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实现“纠纷源头治理”与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相互促进。将调解组织与审判团队进行嵌入式整合,指定每位速裁庭法官对口指导不同的调解组织,建立紧密型调解速裁团队,及时固定调解成果。通过类案同审、多案连审方式,该院自主创新研发裁判文书自动生成系统,加速案件审理进程,案件审理时长缩短50%以上;通过简案调解、类案快解、繁案精解,实现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将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有机结合,做好释法说理工作,引导群众信仰法律、尊重法律和司法权威。

2017年至今,该院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在院外采用非诉方式化解民商事矛盾纠纷2万余件,接受口头咨询的矛盾纠纷近1万件,进入诉讼的商事案件下降23%;2020年以来,移送多元调解组织案件16179件,调解成功4044件,案件审理周期平均缩短29天。

目前,该院在官渡区委政法委指导下,“一站式”建设成效斐然,多元解纷和诉源治理亮点纷呈,打造了以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为核心的诉源治理体系。同时,主动融入官渡区委政法委的基层格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关键字:“讼”“四举措”筑牢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屏障

今年以来,官渡区人民检察院持续发挥公益诉讼职能,坚持“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的绿色检察模式,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职责,筑牢全区绿色发展司法屏障。

组建团队,优化检察职能配置。该院组建“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化团队”,实现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危害野生动物、污染环境等破坏环境资源类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和公益诉讼案件集中统一办理,综合运用审查逮捕等检察职能同步开展监督。

联防联动,坚守生态环保防线。该院牵头官渡区财政局制定《官渡区公益诉讼损害赔偿金征管办法》,在官渡区政府设立检察公益诉讼资金核算专户,将侵权人缴纳的环境损害赔偿款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委托专业机构制定后续修复方案,打通“资金规范管理+修复专业到位”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通道。目前该账户已收到赔偿义务人缴纳的生态损害赔偿金12万余元。

以案释法,严惩生态违法犯罪。今年6月,官渡区首例危害野生动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公开宣判。该院向官渡区人民法院就该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并提出朱某某、王某某在省级新闻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连带承担生态损害赔偿金的诉讼请求。经法院公开宣判,判决朱某某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支持检察院全部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请。同样的案例,该院邀请西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领域专家参与案件的论证过程,并针对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行为与生态损害的关系、生态损害赔偿数额等问题出具了专家辅助人意见,同时综合适用相关生态损害赔偿、野生动物价值、惩罚性赔偿等方面的规定确定生态损害赔偿金。目前,该院已对上述2起非法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全部被告均自愿认罪认罚,并已足额缴纳检察机关诉请的生态损害赔偿金。

打造示范,助力生态环境治理。该院联合官渡区水务局在宝丰湿地联合共建“生物多样性检察公益示范点”,共同会签《关于加强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公益保护协作配合机制》,明确线索移送、案情通报、联合执法等机制,通过开展警示、普法、修复等工作,形成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的滇池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选取部分公众关注度高、办案效果好的案件,探索运用整改效果第三方评估的方式,邀请人大代表、社会组织等对整改效果进行验收和专业评估,推动整改评估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和中立化。同时,搭建由环境生态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智库,借助其专业优势,解决滇池保护区污染监测、生态修复等难题,为办案提供智力支持。

其间,该院还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注重案例化、故事化、可视化传播,选择重要节日、纪念日推出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公众需求的检察宣传产品,并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及典型案例。此外,该院还将司法办案经验转化为调研成果,就办理案件中存在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及发现的监管难点等问题开展调研,向官渡区公安分局等部门提出办案意见和监管建议,推动解决办案和管理难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加有力的检察力量。

截至9月30日,该院共立办涉生物多样性保护案11件;发出行政诉前检察建议9件,督促行政机关拆除滇池一级保护区内违法建筑8宗;通过诉讼取得生态修复费39万余元。

关键字:“管”“三点”发力推进各项平安建设工作

作为基层平安建设主力军,今年以来,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抓住COP15在昆明举办的重要契机,紧扣“强基固本、多元共治”的主基调,紧盯弱点短板,有效整合资源,汇聚各方合力,以视频监控建设为着力点,严打各类违法犯罪;以“三查三告知一宣传”为切入点,夯实治安管理基础;以网格化管理为支撑点,充实群防群治力量,强势推进严厉打击、精准管控,深入推进各项平安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工作中,该局精心谋划布局,分3个层级推动构建视频监控体系:紧盯主要路面,强化视频监控体系主干;着力重点区域,做实视频监控体系枝干;补全漏点盲区,发散视频监控体系脉络,积极推动智慧安防建设。同时,规范“两车”停放管理工作,同步推进社会资源整合共享云平台建设,逐步对全区范围内的社会视频监控资源进行整合入网,将汇集数据使用权限扩展至更多职能部门,满足多方需求,提高多领域工作水平。

措施上,该局依托治安要素起底,摸清底数打牢基础,实施社区警务,持续推进工作,确保基础信息应采尽采、全面准确;聚焦行业场所整治,对近两年来在行业场所发生的案件进行全面梳理,对扰乱公共秩序等违法者保持“零容忍”,全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净化环境。同时,集中警力,统筹资源,着眼民意、民情、民事,全面优化网格设置,着力构建“网格队伍专业化、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化”工作格局,全方位抓实网格化管理,有效激发群防群治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小、处置在早、化解在本地的目标。

自2020年以来,该局共建设验收40572路视频监控;排查住户、商户、单位55.37万余户,排查人员57.92万余人;向业主、房东等进行主体责任告知48.57万余人次;受理排查各类矛盾纠纷案件1.76万余件,化解1.73万余件,化解率达98.35%。在硬件条件大为改善的前提下,该局充分运用“大数据”服务打击违法犯罪工作,助推全区接触类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3.6%,“两抢”同比下降39.8%。

关键字:“调”“三聚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今年以来,官渡区司法局坚持树牢发展大局意识,以突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目标,以人民调解工作“三聚力”为抓手,以构建专业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为载体,扎实推动人民调解工作,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

聚力调解制度健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全面提升人民调解工作,补齐薄弱短板,该局率先在全省制定《官渡区2021年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推选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对推选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推选程序等具体事项进行细化明确。在今年社区“两委”换届工作结束后,投入资金25万元,组织实施全区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推选工作。

聚力联合调处建设,基层人民调解平台搭建取得新进展。官渡区司法局与官渡区公安分局通力合作,针对治安联调室工作实际,制定符合官渡区情的管理办法及工作机制,将治安调解与人民调解工作有效衔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官渡区治安纠纷联合调解工作,妥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聚力矛盾风险防控,基层人民调解纠纷排查取得新成效。该局通过制定工作方案,安排、组织及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等矛盾纠纷,做好排查化解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该局还从“加强纠纷化解联动、调解设施建设力度”两项工作入手,实行重大矛盾纠纷信息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动态走向。该局协调配合多部门,拓宽多元解纷工作渠道,对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可能采取极端行为的人员,逐一落实疏导、教育、化解、稳控的责任,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避免矛盾纠纷升级成刑事案件甚至命案。对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信息,及时通报给相关部门,为妥善化解赢得时间、争得主动。

截至目前,官渡区已基本建立健全调解网络组织,共有8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96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8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包括667名人民调解员;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85件,调解成功783件,涉及当事人1332人,涉及金额1619万元,调解成功率99%,调解案件数量较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增长。

Copyright © 中共昆明市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3号 滇ICP备07000700号-1

  地址: 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5层 邮编:650500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 网络支持:0871-63967198